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存活率检查

在线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与晚年诊断相比,早发性结直肠癌(CRC)患者似乎有生存获益。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 En Cheng 医学博士和同事使用国家癌症数据库中的数据描述了 CRC 的总生存期。那些在 51 到 55 岁被诊断出的人被选为参考组,定义为晚发性 CRC。评估早发性 CRC 的总生存期,定义为诊断时年龄小于 50 岁。 在 769,871 名 CRC 患者中,46.0% 在中位随访 2.9 年内死亡。研究人员发现,在未经调整的分析中,与 51 至 55 岁诊断出的患者相比,早发性 CRC 患者的 10 年生存率较低(53.6% vs 54.3%)。在调整与死亡率相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分期(调整后的风险比,0.95)后,患有早发性 CRC 的个体的死亡风险低于 51 至 55 岁诊断出的患者。在针对分期进行调整的模型中,早发性 CRC 患者的风险比为 0.89。最大的生存优势是在 35 至 39 岁诊断的患者以及 I 阅读更多…

西妥昔单抗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低毒维持治疗药物:浙江肿瘤医院的真实世界研究

经过初步治疗,目前mCRC患者普遍采用维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活得更久,副作用更低,生活质量更高。维持治疗可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或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但西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证据仍然很少。  方法: 我们收集了 2013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浙江肿瘤医院(中国杭州)接受以西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作为一线治疗的野生型 RAS 不可切除 mCRC 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  结果: 最终共有 177 名患者被纳入研究,107 名患者的病历中有进展信息;所有患者都有生存数据。中位 OS 为 40.9 ms,ORR 为 14.7%,DCR 为 73.5%。亚组分析显示,维持患者的 mOS 优于非维持患者(47.1 vs. 28.6 ms,  p  = 0.001),原发肿瘤切除患者的 mOS 优于未切除患者(47.1 vs. 35.4 ms,  p = 0.038)。在这 107 名有进展信息的患者中,中位 PFS 为 9 ms,中位 OS 为 42.6 ms,ORR 为 18.7%,DCR 阅读更多…

组织微环境的分子变化可能促进结直肠癌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结直肠癌是美国第四大最常见的癌症,预计到 2021 年将有近 150,000 人罹患。该机构还估计,今年该疾病将导致约 53,000 名美国人死亡,成为美国第二大癌症。癌症死亡的原因。专家表示,更令人不安的是全球 50 岁以下人群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的趋势。 由于及早发现结直肠癌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因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更好地了解结肠(大肠)细胞衬里(称为上皮)的分子水平特征,以便定义癌症如何从那里开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助理教授 Tatianna Larman 医学博士说:“我们的目标是研究这种上皮‘土壤’,在这种土壤中,细胞可以转化为致癌‘杂草’,并在其中生长和增殖。” “发现上皮干细胞生态位 [微环境] 中的哪些条件会促进瘤形成 [异常细胞生长] 和获得癌症驱动突变 [导致细胞癌变的基因序列变化] 可能有助于我们确定‘清洁花园’的方法在癌症出现之前。” 在 2021 年 5 月出版的Neoplasia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Larman 和她的同事使用正常结肠肠类器官——从肠干细胞生长的细胞系,其功能类似于微型结肠——来看看单独改变微环境是否会导致上皮变化是癌症的前兆。 “我们从研究中了解到,肠道干细胞需要某些‘利基因子’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功能——一种称为体内平衡的平衡——而癌症的前体细胞可以在没有这些因素的情况下生长,”拉曼说。“当我们去除其中一个小生境因子,即一种称为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蛋白质时,大多数类器官都如预期般死亡。然而,几个月后,罕见的幸存者出人意料地适应了没有 EGF 的生长,并表现出许多瘤形成的特征,例如作为异常形态和染色体数量。” 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和由此产生的结肠炎(结肠中的一种慢性损伤和炎症)会增加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因此,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源自结肠炎小鼠的类器官,发现它们可以更快地适应无 EGF 的微环境。 由于研究小组表明这种不依赖 EGF 的细胞表现出早期肿瘤的许多分子特征,Larman 说这提供了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上皮的分子水平修复可能“重新编程”细胞以降低恶性肿瘤的阈值。 该团队希望其研究结果将扩展对癌症发生的思考,以涵盖“微环境重塑”如何促进和协同驱动细胞走向癌症的早期突变。 “作为一名病理学家,我在显微镜下从患者结肠镜检查中检查了无数息肉 [通常是结直肠癌前兆的生长],”Larman 说。“这些样本让我想知道是什么微环境分子变化允许息肉产生和生长。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为未来研究我们如何使生态位和上皮细胞恢复正常、无癌症的稳态铺平了道路。”

结肠直肠癌(CRC)简介

简介 结肠直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概述 结肠直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中国在世界上属于低发地区,但其发生率在不少地区有程度不等的增加趋势。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 根据临床表现、X射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确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手术根治。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一般癌肿只限于肠壁者预后较好,浸润到肠外者预后较差,年轻患者、癌瘤浸润广泛、有转移者或有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病因 不十分清楚,但是,已经知道可能与以下癌前病变和一些因素有关: ①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发现结肠息肉可以恶变,其中乳头状腺瘤最易恶变,可达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变的发生率则更高,这说明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关系密切。 ②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并发结肠癌,发生率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出5~10倍。发生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经过炎性息肉阶段发生癌变。 ③在中国,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的病例并不少见,但对其因果关系仍有争论。 ④据世界肿瘤流行学调查统计,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高,而在日本、芬兰、智利等地较低。研究认为,这种地理分布与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系,高脂肪饮食者发病率较高。 ⑤结肠癌的发生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已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 溃疡型大肠癌好发于左半结肠,癌体较小,早期形成凹陷性溃疡,容易引起出血、穿透肠壁侵入邻近器官和组织。 临床表现 血便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肿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 息肉型大肠癌病人可出现右下腹部局限性腹痛和腹泻,粪便呈稀水样、脓血样或果酱样,粪隐血试验多为阳性。随着癌肿的增大,在腹部的相应部位可以摸到肿块。 狭窄型大肠癌容易引起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呈脓血便或血便。 溃疡型大肠癌的病人,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或脓血便,并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一旦发生完全性梗阻,则腹痛加剧,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全身情况急剧变化。 在肿瘤的晚期。由于持续性小量便血可引起贫血;长期进行性贫血、营养不良和局部溃烂、感染毒素吸收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导致病人消瘦、精神萎糜、全身无力和恶病质;由于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肝脏肿大、腹水、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为肿瘤的晚期并发生转移。 诊断 本病应该做到早期诊断。对于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的病人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直肠指诊、X射线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X射线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可以显示出钡剂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粘膜破坏等征象,从而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全结肠及直肠粘膜形态,对可疑病灶能够在直视下采取活体组织检查,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尤其对微小病灶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直肠指诊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最简单而又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发现肿物,而且可以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手术方式及其预后,许多直肠癌病人常因为没有及时做此项检查而被误诊为痔、肠炎等,以致长期延误治疗。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早期诊断的初筛方法,它虽然没有特异性,对待持续、反复潜血阳性而又无原因可寻者,常警惕有结肠癌的可能性,尤其对右半结肠癌更为重要。癌胚抗原(CEA)被认为与恶性肿瘤有关,但对大肠癌无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由于癌肿切除后血清CEA逐渐下降,当有复发时会再次增高,因此可以用来判断本病的预后或有无复发。 对表现为腹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右腹部肿块等症状的右半结肠癌应注意与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等疾病相鉴别;对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或脓血便等症状的左半结肠癌应注意与痔、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外科治疗 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迄今仍首推外科治疗。 全国第1届肠癌会议提出,浸润性肠癌根治切除的定义是手术时将肉眼所见及扪及的肿瘤,包括原发灶及引流区淋巴结全部清除者为根治性切除,手术时虽能切除病灶,但肉眼或扪及的肿瘤有残留者属于姑息性手术。因此,对病变局限于原发或区域淋巴结者应作根治性手术;局部病变广泛,估计不易彻底切除,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变较广泛尚能切除,但已有远处转移,为解除梗阻、改善症状亦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灶广泛、粘连、固定,已无法切除,可以作捷径手术或造疹术以解除症状;已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其他内脏转移,而原发灶尚能切除者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同时切除,当然此亦属于姑息性手术。手术后综合征:直、结肠癌手术切除后常有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乙状结肠切除后常由于结肠协调性固体运送机能的破坏而造成便秘;肛管、结肠吻合术后常有排便功能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失禁等。直肠癌手术后常有排尿功能的障碍,性功能障碍。对肛门非保留的病人,正研究及设计安置在会阴部的“人工肛门”,并能有控制大便便意的装置,以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目前在研究的应用肌肉代替括约肌的肌肉兴奋技术看来是有希望的方法。 放射治疗 近50年来,尽管外科技术有迅猛发展,但大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率较高,故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必须考虑综合治疗。目前研究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外科和放射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射、术中放射、术后放射、“三明治”放疗等,各种不同的综合治疗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晚期直肠癌,尤其是局部肿瘤浸润到附近组织(直肠旁、直肠前组织、腹腔淋巴结、膀胱、尿道、耻骨支)以及有外科禁忌证患者,应用姑息性放射亦常有较满意的疗效。 放疗和外科综合治疗 1、术前放射 (1)提高手术切除率 (2)减少淋巴结受侵率和晚期病人百分率 (3)减少远处转移。 (4)减少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2、术后放射 (1)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后放射开始得早的病人,其效果将更好。 (2)提高生存率:术后放疗病人5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有明显提高。 (3)“三明治”式放疗 为了充分发挥术前放射和术后放射的优势,并克服两者的不足,采用术前放射-手术-术后放射的方法,称“三明治”式方法。 阅读更多…

zh_CN简体中文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