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 venetoclax 活性

  内在细胞凋亡途径经常通过抗细胞凋亡蛋白在不同形式的癌症,特别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过度表达而失调。事实上,几十年前 BCL2 被证明是淋巴白血病的致癌基因 [127]。因此,总体上针对该途径,尤其是 BCL2,代表了癌症化疗的合理策略。然而,最初尝试禁用 BCL2,例如,用反义寡核苷酸失败,很可能是由于可用药物的不利药代动力学特性和 BCL2 半衰期长。虽然 navitoclax(一种对 BCL2、BCLXL、BCLW 具有高亲和力的多 BCL2 家族蛋白抑制剂)的开发代表了一种替代方法,但由于针对 BCLXL 的靶向活性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使其成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次优策略。另一方面,选择性抑制 BCL2 的 venetoclax 在保持临床疗效的同时克服了这个问题,导致 CLL 和 AML 的批准以及其他癌症的有希望的早期结果。   然而,与基本上所有其他靶向药物的情况一样,venetoclax 单一疗法可能不足以最大化治疗活性,并且耐药性的预先存在或发展总是伴随而来。虽然预测维奈托克在个体患者中的活性的检测方法的发展,例如 BH3 分析 [128,129] 代表了一个进步,但内在或获得性耐药性的相关问题仍然必须得到解决。尽管 BH3 分析可能有助于预测体外或短期反应,但对抗凋亡蛋白的依赖代表了一个动态过程,并且在用特定抑制剂治疗后会发生变化 [130]。目前,能够预测对联合疗法的长期反应的策略仍有待确定。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通过合理组合新型药物来克服或预防耐药性的出现并提高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 venetoclax 的反应率的策略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法。例如,在 AML 的情况下,venetoclax 单药治疗实​​现了适度的 CR 率(例如,低于 10%),但当根据抗白血病协同作用的临床前证据与 DNMT1 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反应得到改善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venetoclax 相对安全的毒性特征为寻求其他分子合理的方法提供了动力。正如所讨论的,多种药物可与 venetoclax 协同作用以诱导恶性造血细胞的细胞死亡。其中许多直接或间接地使补偿 BCL2 功能丧失的蛋白质(例如 MCL1 或 阅读更多…

从面包酵母中分离的蛋白质显示出对抗白血病细胞的潜力

  在酿酒酵母(通常称为啤酒酵母或面包酵母)中发现的一种酶已通过体外试验,证明它有能力杀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恶性改变,是最常见的儿童癌症。圣保罗大学和圣保罗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该研究项目的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描述了来自S. cerevisiae的L-天冬氨酸酶的特征。结果显示,这种蛋白质可以有效地歼灭白血病细胞,而对健康细胞的细胞毒性很低。”FCF-USP的教授、该发表的研究的主要研究者Gisele Monteiro说。   天冬酰胺合成酶的生产在ALL和其他几种类型的癌细胞中是有缺陷的,因此它们无法合成氨基酸天冬酰胺。”这种类型的细胞依赖于细胞外的天冬酰胺来源,这是一种合成蛋白质,从而合成DNA和RNA的必需氨基酸。所以它是细胞分裂所需要的,”Monteiro说。”天冬酰胺酶在细胞外介质中消耗这种氨基酸,将其转化为天冬氨酸和氨。在ALL患者中,这导致血清中的天冬酰胺水平急剧下降,阻碍了恶性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并诱发了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据Monteiro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ALL一直在使用一种与该研究中描述的L-天冬酰胺酶相似的酶进行治疗,但是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当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时,用这种细菌酶治疗可以实现高达80%的缓解率。然而,大约25%的患者有免疫反应,从轻度过敏到过敏性休克不等,并因此无法使用这种生物制药。   作为替代方案,同类型的另外两种药物已在市场上销售。一种是PEG-天冬酰胺酶,它是大肠杆菌天冬酰胺酶的一个版本,经过化学改性,通过减少肾脏的排泄和针对蛋白质的抗体的形成来延长药物的效果。因此,剂量可以减少,不良的副作用也可以减轻。另一种类似的药物,在市场上被称为Erwinase,也是以天冬酰胺酶为基础的,但是从菊酸埃文氏菌中提取的。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7-01-protein-isolated-baker-yeast-potential.html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简介

简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原始细胞可在骨髓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时也可侵及骨髓外的组织,如脑膜、淋巴结、性腺、肝等。我国曾进行过白血病发病情况调查,ALL发病率约为0.67/10万。在油田、污染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发病率。ALL儿童期(0~9岁)为发病高峰,可占儿童白血病的70%以上。ALL在成人中占成人白血病的20%左右。目前依据ALL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已取得较好疗效,大约80%的儿童和30%的成人能够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并且有治愈的可能。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白血病细胞的发生和发展起源于不同造血祖细胞或干细胞的恶性变,特定的ALL亚型可能具有特定阶段的标志,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与下列危险因素有关: 1.遗传及家族因素:许多事实证明遗传因素是白血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ALL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一些具有遗传倾向综合征的病人白血病发病率增高,Down综合征儿童发生白血病的危险高于正常人群10~30倍,并且更容易有B细胞前体ALL,范可尼(Fanconi)贫血的病人白血病发生率也增高。 同一家庭中发生2个或3个白血病的病例比较少见,提示遗传因素在ALL发病中可能只起很小的作用,但当一个孪生兄弟发生白血病时,另一个1年内有20%几率罹患白血病,如果白血病是在1岁之内发生,另一个几乎无法避免也会发生白血病,比较典型的是在几个月内发生,非同卵双胎之一如发生白血病其同胞发生白血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2~4倍,染色体异常合并白血病的机制尚不清楚,原因可能为受累基因所编码蛋白影响了基因的稳定性和DNA修复,或是有缺陷的染色体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因而引起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2.环境因素: 电离辐射可以诱发动物实验性白血病,孕期暴露于诊断性X线,发生ALL的危险性稍有增高,并与暴露次数有关,遭受核辐射后人群ALL发病明显增多,电离辐射作为人类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已被肯定,但机制未明,孕前和孕期接触杀虫剂,主动及被动吸烟可能与儿童ALL发病有关,儿童ALL发病率在工业化国家较高,女性饮用被三氯乙烯污染的水质以及年龄大于60岁吸烟者ALL的发生率增高,提示环境因素在白血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化学物质诱发动物实验性白血病已经被确认,其中苯及苯同类物,烷化剂被认为与人类白血病关系密切,和白血病有关的生物因素中,病毒占最重要的地位,病毒作为动物白血病的病因之一已经肯定,20世纪80年代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细胞系发现C型反转录病毒,即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I),这是发现的第一个与人白血病及淋巴瘤有关的反转录病毒,但白血病病毒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尚未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上述因素不能充分解释所有病例的发病原因,尽管有许多线索,但多数病例的发病因素仍然不清楚,一般认为,白血病的发生反映了多种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获得性基因改变:所有ALL病例的白血病细胞都有获得性基因改变,至少2/3是非随机的,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后者包括易位(是最常见的异常),倒位,缺失,点突变及重复,这些重排影响基因的表达,干扰正常细胞的分化,增生及存活。 (二)发病机制 白血病发生通常有两种机制,一种依赖于原癌基因或者具有原癌基因特性的混合基因的激活,由此产生的蛋白产物影响细胞功能,另一个机制是一种或多种抑癌基因的失活,如p53和INK4a,编码p16和p19ARF,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使DNA受损后无法修复的细胞走向凋亡,MDM-2原癌基因是p63基因的拮抗剂,其过度表达能够阻止野生型p53的功能,在白血病中已发现有这两种基因的异常,p16和p19ARF负性调节细胞周期,减少进入S期细胞的比例,因此,不能阻止白血病细胞增殖或是能阻止其程序化死亡,则失去肿瘤抑制功能,p15和p16同源性缺失在20%~30%的B细胞前体ALL以及60%~80%的 T-ALL中能被测到,研究证实,p15/p16缺失在ALL复发时经常可以见到,提示这种缺失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疾病发展中作用。 ALL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白血病细胞的增生与浸润,此为白血病的特异性病理变化,除造血系统外,其他组织如肝脏,脑,睾丸,肾脏等组织亦出现明显浸润和破坏。 1.骨髓,淋巴结,肝,脾 是最主要的累及器官。 骨髓大多呈明显增生,白血病细胞呈弥漫性片状增生及浸润,伴不同程度的分化成熟停滞,全身骨髓均有白血病细胞增生浸润,椎骨,胸骨,盆骨及肋骨的浸润最为明显,少数患者骨髓增生低下,可伴程度不一的纤维化。 淋巴结肿大较为多见(约70%),一般为全身性或多发性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被累及的早期,淋巴结结构尚可辨认,白血病细胞往往仅累及淋巴结的某一区域,出现片状均一性幼稚细胞增生浸润,淋巴索增宽,窦变窄,初级滤泡或次级滤泡受挤压而萎缩,晚期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 脾脏均有不同程度肿大,镜下白髓有白血病细胞弥散浸润,可波及红髓及血窦,肝内白血病细胞主要浸润门脉区及门脉区周围,造成肝大。 扁桃体,胸腺也常被侵及,ALL胸腺受累占78.5%,其中以T-ALL最常见,被浸润的胸腺增大,临床表现为纵隔肿块,尤其儿童T-ALL时肿大较为显著。 2.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白血病浸润的常见部位,AL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其他类型白血病多见,病理改变主要为脑膜及脑实质白血病细胞的局限性或广泛性浸润,可伴有出血,血肿,脊髓膜炎及硬膜外肿物形成的横段性脊髓炎,蛛网膜下隙受侵常见,脑实质的累及部位依次为大脑半球,基底节,脑干及小脑,病变部位白血病细胞呈弥散性或结节状浸润,浸润周围白质组织明显水肿和坏死,大约20%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有脑神经麻痹,以面神经(Ⅶ)麻痹最多见,其次为外展(Ⅵ),动眼(Ⅲ),滑车(IV)神经,而脊髓及周围神经受累罕见。 3.泌尿生殖系统 :ALL侵犯睾丸较为常见,特别是儿童ALL,睾丸间质中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压迫精曲小管引起萎缩,临床表现为睾丸单侧或双侧无痛性肿大,坠胀感,白血病细胞浸润阴茎海绵体或因白血病细胞在静脉窦内淤积,栓塞,血流受阻或血栓形成时可引起阴茎持续异常勃起,ALL累及肾脏者,肾包膜下可见灰白色斑点或结节以及出血点,肾盂出血点也较常见,皮,髓质散在灰白色小结节,镜下见皮,髓质散在或灶性白血病细胞浸润,肾小球及肾小管上皮受压萎缩或变性坏死。 4.其他:肺脏为白血病常累及的脏器之一,浸润病变大多弥散,少数形成粟粒状,甚至结节状病灶,可侵及肺泡,肺小血管及间质,白血病浸润最常累及支气管旁淋巴结,可引起压迫,也可累及胸膜,呈不同程度的弥漫性浸润,出现胸腔积液;口咽部也是ALL易侵犯的部位之一,并常合并感染;白血病累及心脏以心肌浸润为主,心肌,肌束间弥漫性及灶性浸润,导致传导障碍,心力衰竭,心外膜及内膜均可累及,出现心包积液,浸润胃肠道可形成结节,溃疡,坏死及出血,以黏膜及黏膜下层为主,有时可发生黏膜剥脱和假膜形成,病变肠段可因坏死而穿孔,从贲门至直肠均可累及,侵及食管者较少,皮肤受侵典型的改变为位于血管周围,毛囊和皮脂腺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形成单个或多个结节,呈局灶性分布。 白血病由一个造血祖细胞或干细胞恶变而来的理由为: ①几乎所有ALL的白血病细胞均有免疫球蛋白(Ig)或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的克隆表达。 ②同一病人的所有白血病细胞具有同样的细胞遗传学异常,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同工酶型及免疫表型。 ③多数获完全缓解(CR)的病人复发时,其白血病细胞基因型及表型再现诊断时的克隆。 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和正常造血细胞抑制的确切机制尚未确定,但生长因子,正常和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因子受体,以及生长因子受体的反应性对二类细胞的增殖和抑制有重要作用,生长因子受体或从细胞膜传至细胞核的生长因子转录信号,均有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癌基因所编码,有人观察到白血病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此可能和白血病细胞无限增殖有关,几种正常的CSF在体外对白血病克隆细胞均有刺激作用,周围血红细胞,血小板减少,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占绝对优势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血液学特征,推测由于正常造血干细胞被白血病细胞排挤所致,但部分病人骨髓增生低下,难以用白血病细胞排挤解释,认为是白血病细胞通过细胞介导或体液机制抑制正常造血细胞,后证实白血病细胞浸出物或培养基中有一种抑制性活性物质,特异性地抑制处于DNA合成期的正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C),多种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大量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其可能作为封闭因子阻断IL-2与正常活化的淋巴细胞结合,影响正常淋巴细胞的活性及淋巴因子的释放,从而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临床表现 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髓组织受白血病细胞浸润所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之表现(如贫血、感染、出血等)以及白血病细胞的全身浸润引起脏器的异常表现(如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两大方面。 一、起病: 多数病人起病急,进展快,常以发热、贫血或出血为首发症状。部分病例起病较缓,以进行性贫血为主要表现。 二、症状: (一)贫血:发病的均有贫血,但轻重不等。 (二)出血: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之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为常见。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如便血、尿血、咳血及颅内出血。 (三)发热: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三、体征: (一)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骨及关节表现:骨关节疼痛为常见之表现,胸骨压痛对白血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其他浸润体征:男性睾丸受累可呈弥漫性肿大,成为白血病复发的原因之一。 四、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表现有①脑膜受浸润,可影响脑脊液的循环,造成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麻痹等现象。②颅神经麻痹主要为神经根被浸润,特别是通过颅神经孔处的第3对和第7对颅神经受累引起面瘫。③脊髓受白血病细胞浸润,以进行性截瘫为主要特征。④血管内皮受浸润以及白血病细胞淤滞,发生继发性出血,临床表现同脑血管意外。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的改变是本病的特点。白细胞总数可高于100×109/L,亦可低于1×109/L。约30%在5×109/L以 下。未成熟淋巴细胞在分类中的比例可因诊断早晚和分型而不同。多数超过20%,亦有高达90%以上者。少数病人在早期不存在未成熟淋巴细胞,此类白血病分类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但严重者,其MCV可能增高,可能由于骨髓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网织红细胞正常或低下。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发病急者,贫血程度较轻。血小板大多减少,约25%在正常范围。 阅读更多…

zh_CN简体中文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