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名称:

复方卡托普利

药品分类:

化学药品

药品性质:

处方药

相关疾病:

高血压,心力衰竭。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主要成份:

卡托普利,氢氯噻嗪。

适应症:

本品主要功效

1.高血压,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

2.心力衰竭,可单独应用或与强心利尿药合用。

规格:

卡托普利10mg,氢氯噻嗪6mg。

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有:
(1)皮疹,可能伴有瘙痒和发热,常发生于治疗4周内,呈斑丘疹或荨麻疹,减量﹑停药或给抗组胺药后消失,7%~10%伴嗜酸性细胞增多或抗核抗体阳性。
(2)心悸,心动过速,胸痛。
(3)咳嗽。
(4)味觉迟钝。
2.较少见的有:
(1)蛋白尿,常发生于治疗开始8个月内,其中1/4出现肾病综合症,但蛋白尿在6个月内渐减少,疗程不受影响。
(2)眩晕﹑头痛﹑昏厥。由低血压引起,尤其在缺钠或血容量不足时。
(3)血管性水肿,见于面部及手脚。

用法用量:

视病情或个体差异而定。本品宜在医师指导或监护下服用,给药剂量须遵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而予以调整。

1.成人常用量:

(1)高血压,口服一次12.5mg,每日2—3次,按需要1—2周内增至50mg,每日2 —3次,疗效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其他降压药。

(2)心力衰竭,开始一次口服12.5mg每日2—3次,必要时逐渐增至50mg,每日2 —3次,若需进一步加量,宜观察疗效2周后再考虑;对近期大量服用利尿剂,处于低钠/低血容量,而血压正常或偏低的患者,初始剂量宜用6.25mg每日3次。

禁忌:

对本品或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胃中食物可使本品吸收减少30%~40%,故宜在餐前1小时服药。
2.本品可使血尿素氮、肌酐浓度增高,常为暂时性,在有肾病或长期严重高血压而血压迅速下降后易出现,偶有血清肝脏酶增高;可能增高血钾,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时尤应注意检查血钾。
3.下列情况慎用本品: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此时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的机会增多。
(2)骨髓抑制。
(3)脑动脉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因血压降低而缺血加剧。
(4)血钾过高。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 本品能通过胎盘,可危害胎儿,检出怀孕应立即停用本品。

2. 本品可排入乳汁,其浓度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1%,故授乳妇女应用必须权衡利弊。

儿童用药:

曾有报告本品在婴儿可引起血压过度与持久降低伴少尿与抽搐,故应用本品仅限于其他降压治疗无效者。

老人用药:

逾量可致低血压,应立即停药,并扩容以纠正,在成人还可用血液透析清除。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利尿药同用使降压作用增强,但应避免引起严重低血压,故原用利尿药者宜停药或减量.本品开始用小剂量,逐渐调整剂量。
2.与其他扩血管药同用可能致低血压,如拟合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3.与潴钾药物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同用可能引起血钾过高。
4.与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如吲哚美辛同用,将使本品降压作用减弱。
5.与其他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加强;与引起肾素释出或影响交感活性的药物呈相加作用:与b阻滞剂呈小于相加的作用。

药理毒理:

卡托普利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通过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本品还可通过干扰缓激肽的降解扩张外周血管。对心力衰竭患者,本品也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及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及运动耐受时间。氢氯噻嗪主要增加肾脏对氯化钠的排出而起到利尿作用,使血容量减少,发挥降压效应。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两种药物合并应用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本品可通过乳汁分泌,可以通过胎盘。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吸收率在75%以上。口服后15分钟起效,1~1.5小时达血药峰浓度。持续6~12小时。血循环中本品的25%~30%与蛋白结合。半衰期短于3小时,肾功能损害时会产生药物潴留。降压作用为进行性,约数周达最大治疗作用。在肝内代谢为二硫化物等。本品经肾脏排泄,约40%~50%以原形排出,其余为代谢物,可在血液透析时被清除。本品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贮藏:

遮光、密封、在30℃以下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

zh_CN简体中文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