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有复发风险的患者
据报道,垂体手术后5-10年复发的总风险在30%到50%之间。根据术后磁共振成像,69%的内窥镜系列患者和64.5%的显微镜系列患者在首次手术时肿瘤完全切除。甚至在放射学证实的肿瘤完全切除的情况下垂体腺瘤,有公认的长期复发风险。Reddy等人报道,6.9%的患者完全切除后复发,平均9.1年。重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20%的再生发生在10年的随访后。很明显,在这些情况下,长期和可能终身观察是治疗策略的选择,如果复发,有可能重复手术。然而,与不完全切除相关的复发率很高;这取决于残余疾病的体积,鞍内残余肿瘤的15%在5年内生长,而鞍外残余肿瘤的51%在5年内生长。这导致一些中心在有残余肿瘤的情况下采用常规术后放疗。
完全切除的解剖局限性
肿瘤完全切除的能力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肿瘤的稳定性和侵袭性。许多影像学特征是手术效果不佳的标志,如多叶巨大腺瘤、骨侵犯和海绵窦受累。改良Knosp分级是预测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腺瘤切除率的有用工具。描述了腺瘤与颈动脉的关系,由Knosp等人于1993年首次描述。于2015年更新,包括内镜下对海绵窦侵犯程度的评估,并与切除率相关;Micko等人证明,延伸至海绵窦上腔的3A级腺瘤与海绵窦壁真正破裂的相关率仅为26.5%,而完全切除的相关率为85%。相反,3B级腺瘤累及海绵窦下腔,侵犯海绵窦壁70%,完全切除率64%。然而,4级腺瘤完全包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结构,完全切除这些肿瘤是0%。此外,放射学上高级别腺瘤在组织学上比低级别肿瘤表现出更高的增殖指数(MIB-1或Ki-67),这表明放射学扩展是潜在侵袭性肿瘤生物学的一个功能。

积极的垂体腺瘤
正如所证明的,大多数垂体腺瘤表现出良性特征,多年来复发率很低,手术切除的解剖限制决定了自然病史。然而,也有腺瘤的亚型表现出快速复发和治疗抵抗。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瘤分类于2017年更新,腺瘤分类现在基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垂体转录因子的细胞谱系。一个主要变化是放弃了术语“非典型腺瘤”。以前,非典型腺瘤被定义为Ki-67(或MIB-1)指数大于3%的腺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征,并表示有早期复发倾向的肿瘤。非典型腺瘤据报道占病例的3%-15%。然而,文献中使用了不同的术语,Ki-67的临界值在不同的中心不同;因此,所谓非典型腺瘤的报告行为很难解释。此外,使用3%的Ki-67阈值意味着攻击行为的证据相互矛盾,复发率几乎没有差异。许多中心认为7%-10%的Ki-67与预测攻击行为更具临床相关性。在目前的分类中,虽然Ki-67仍然是侵袭行为的重要标志物,但没有定义阈值,肿瘤侵袭(海绵窦或斜坡侵袭)的额外证据也应被视为临床侵袭行为的标志物。
重要的是,一些腺瘤变体的临床表现更具侵袭性,包括稀疏颗粒的促生长激素腺瘤、无症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和多激素PIT-1阳性腺瘤的新实体,以前无症状的3型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