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戊二酸血症可分为两型。第一型主要以神经学症状为主要表现,以往在脑性麻痹的患者中曾发现此种病例。第二型则是一种很严重的代谢疾病,治疗也很困难。对新生儿筛检早期侦测的个案,目前正在开发治疗之技术,不过其成效还要一段时间才有办法评估。

疾病分类编辑

一般而言,患者在两岁之前也许显的正常,可能有无症状的巨脑,在婴儿期的晚期呈现出症状,包括神经症状如运动困难、渐进式的手足舞蹈症、肌肉低张到僵硬、麻痹、角弓反张(opistdotonis,四肢向外翻转,身体呈弓状)等,也可能会有癫痫或昏睡昏迷的急性发作。在第一次急性病发期间,一般会被认为癫痫,脑炎或者是Reye症候群,患者可能遭受严重脑部损害却被误认为脑性麻痹,在首次显现疾病的症状以后,可能会不醒人事或昏睡好几个小时。急性代谢上的症状包括焦躁不安、失去食欲,嗜睡和张力低,然而在身体不适后,大脑可能很快地开始受到受伤。脑部中毒会先于血液中明显的化学物质异常,一般像血糖过低,中度到重度的酸中毒以及高血氨这些代谢机能严重失常的征兆会在病发的晚期才出现,此时应该视作非常紧急的状况。

诊断

可以用质谱仪或气体色层分析检测患者尿液或血液中有机酸的含量,一般而言,患者尿液中的戊二酸排泄量比一般人高(1gm/day),而3羟基戊二酸也会提高。血液中戊二酸也会升高,尤其是摄取大量的离胺酸之后。在急性发作的时候,可能有低血糖、高血氨、血液中转氨生升高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然而血液中的胺基酸通常正常的。要准确的诊断仍以进行白血球或皮肤纤维母细胞的培养,检测其戊二基辅A去氢活性为主。胎儿的诊断可以用绒毛膜或羊水细胞培养侦测酵素活性,此外羊水中戊二酸量也可能提高。

治疗

戊二酸血症第一型目前仍无法治愈,治疗以避免急性发作与症状控制为主。 长期饮食控制:患者需要限及制离胺酸和色胺酸的摄取,才不会导致中间毒性产物过量的累积,虽然做饮食限制,还是要注意维持足够的能量与蛋白质摄取,过度的限制可能会造成生长迟滞,请与营养师密切联络。目前已有戊二酸血症第一型专用的特殊奶粉。

核黄素肉碱补充:每天补充核黄素(维生素B2)约200-300mg,可以提升缺陷酵素作用的效率。而每天补充肉碱50-100mg,可以加速戊二酸与肉碱的结合加速戊二酸代谢,降低毒性物质的累积。

急性发作时的处理:急性的发作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适当给予处理很重要。要适时时补充水分、电解质及养分,改善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的现象,若血氨升高,要即刻降低血氨。此种疾病若能早期诊断即可给予正确治疗,以预防神经上的症状,如果没有及早治疗,许多运动上病症会导致渐渐的失能,智力也可能受到影响,一但伤害造成即无法恢复。

第二型介绍

发病机制 遗传性ETF-QO或ETF缺陷导致戊二酸血症Ⅱ型,在伴有先天性畸形的患者中以ETF-QO缺陷多见。ETF-QQ抗原缺乏首先在一有多囊肾和其它多种先天畸形的女婴患者肝脏线粒体中检测到,该酶缺陷亦在成纤维细胞中证实,患者细胞中酶活性完全缺乏,其父母细胞酶活性介于患者和正常之间,提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症轻型或迟发型患者酶缺乏程度较轻。ETF缺乏最先在两例新生儿患者中发现,患儿无先天畸形。一例患儿ETFa和b两个亚单位均缺乏,另一例仅有a亚单位缺陷。部分迟发型病例有不同程度ETF缺乏。少数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ETF和ETF-QO活性正常,可能与黄素腺嘌呤核苷(FAD)生物合成或转运障碍有关。编码ETF-QO的基因初步定位于4号染色体,编码ETFa和b亚单位的基因分别定位于染色体15q23~25和19号染色体。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戊二酸血症第二型临床上分为3型,即新生儿期发病伴先天畸形、新生儿期发病不伴先天畸形,以及轻症和/或迟发型。前两型常有严重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后者有轻度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或乙基丙二酸-己二酸尿症。

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发病伴先天畸形者多为早产儿,在生后24~48小时出现肌张力低下、肝大、严重低血糖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常有类似于异戊酸血症病人的特殊汗脚气味。部分患儿可触及肿大的肾脏,或有面部异常(高前额、低耳位、眼距过宽、下面部发育不良等)。病人可有弓型足、前腹部肌肉发育缺陷、外生殖器异常(尿道下裂和痛性勃起)。这些病人多在生后一周内死亡,部分病例体检时未见畸形,仅在尸检时发现肾囊肿。

2、新生儿期发病而无先天畸形者常在生后24小时或数天出现肌张力低下、呼吸增快、代谢性酸中毒、肝大、低血糖症和汗脚气味。部分病人因及时诊断和处理可存活较长时间,但伴有严重心肌病者常在数月内死亡。少数病例在新生儿期表现为低血糖症,其后出现Reye样症状,患者可存活较长时间。

3、迟发性戊二酸血症第二型或乙基丙二酸-己二酸尿症患者临床表现多变。病人可在生后数周出现间歇发作性呕吐、低血糖症和酸中毒,或在儿童期无任何症状,成人期出现发作性呕吐、低血糖、肝大和近端肌病。其它表现可有进行性脂质沉积性肌病、肉碱缺乏或进行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等。

常规实验室检查可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伴阴离子间隙增大。轻至中度高氨血症,严重低血糖症而无酮症。血清转氨酶可增高,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血清乳酸通常增高。胸部X线可见心脏扩大,心电图可能提示肥厚性心肌病。腹部超声或CT扫描可见肾囊肿。

尿有机酸分析可有多种谱型,包括挥发性短链有机酸(如异戊酸、异丁酸、2-甲基丁酸),戊二酸,乙基丙二酸,3-羟基异戊酸,2-羟基戊二酸,5-羟基己酸,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二烷酸,异戊酰甘氨酸和2-甲基丁酰甘氨酸。3-羟基丁酸和乙酰乙酸仅有小量或检测不到。血和脑脊液中有机酸亦增高。部分病例尤仅有间歇发作者,尿有机酸分析仅在急性期可见异常。

氨基酸分析可见全氨基酸血症和全氨基酸尿症,新生儿期发病者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显著增高,而迟发型患者常有血清和尿肌氨酸增高。

血清肉碱水平可为正常或偏低,但尿酯化肉碱显著增高。病人口服肉碱后尿中排出大量酰基肉碱,包括乙酰肉碱、异丁酰肉碱、异戊酰肉碱、己酰肉碱、丁酰肉碱和丙酰肉碱。

诊断 新生儿期出现非酮症性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有特征性尿有机酸谱即可诊断戊二酸血症Ⅱ型。迟发型诊断较为困难,因患者常无代谢性酸中毒而未能及时进行尿有机酸分析,且此类患者有机酸尿症不甚显著,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尿中发现2-羟基戊二酸可与戊二酸血症(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进行鉴别诊断,后者尿中排出3-羟基戊二酸。部分轻症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临床表现与vonGierke病十分相似,后者常伴有酮血症和酮尿症,肝活检可资鉴别。应用Westem转印或放射标记免疫沉淀法可检测出组织中ETF或ETF-QO抗原缺乏,必要时可直接测定ETF或ElF-QO活性。羊水中测出大量戊二酸或培养羊水细胞氧化特定底物障碍可进行产前诊断。ETF-QO缺陷胎儿可发现增大的囊性肾脏。

诊断

治疗 新生儿期发病者多在生后数月内死亡。

zh_CN简体中文
zh_CN简体中文